有多少红二三代移民?

迟子沐迟子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本人,60后,上海人。 家里3代都是红五星革命军人。 爷爷是东北野战军,参加过辽沈、平津、解放太原三大战役,荣立三等战功一次。

父亲是志愿军,朝鲜战场两次立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母亲是志愿军文工团团员,演出中曾摔断过肋骨。大伯和伯母都是抗美援朝时期入伍的铁道兵,在大伯参加完万岁军那场战斗后,被授少校军衔,回程途中在火车上晕倒,醒来后发现自己在延安的医院里;而伯母则一直留在朝鲜,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 我出生在陕西渭南,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讲他参加百团大战的事,当时听得我热血沸腾,后来慢慢长大才知道那些血与火的故事其实很残酷。

奶奶是山东章丘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当地的革命,曾负责掩护八路军抢渡黄河,因此右臂中弹,落下终身残疾——每次看到奶奶因为胳膊疼整张脸扭曲的样子都心疼不已。

奶奶说起那段峥嵘岁月总是轻描淡写:“那时候不怕死,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1958年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开展,为了适应“一大二公”的模式,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结束,作为“贫下中农”的代表,我的身份从城市户口变成了农村户口,并且永远也不能变更。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我家和大多数人家一样,还是住着借来的房子(那个时候没有宅基地的概念,建房子要租别人的地)。

印象中,家里的家具都很简陋,饭桌上摆着碗筷,没有炒菜只有咸菜,每天三餐的主食都是玉米面贴饼子和玉米面煎饼,偶尔才有白面馒头。 尽管生活清苦,但我却是个货真价实的富家女。因为我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劳力,那就是我的爷爷奶奶。

父亲当兵走了以后,奶奶一边照顾刚出生的姑姑,一边照顾读中学的爷爷。家里家外的事情都是奶奶做主。记得家里有一台缝纫机,上面挂着奶奶自己做的锁边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专门的锁边机,都是手摇缝纫机加工),每天奶奶都在缝制军装和劳保用品,我就在旁边帮她推缝纫机。

除了做针线活,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爷爷洗刷他的那些“宝贝”——那时候没有自来水,每家都有水缸,晚上睡觉前把淘米水收集起来,白天用来洗衣服、洗菜。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把爷爷的那一套军用牙具(军用水壶、牙膏、牙刷)放在自己的床上,等着第二天早晨刷得干干净净再交给爷爷。

1964 年,父亲复员回到上海,带着我和妈妈去了西安,给我报了户口,把户口迁到了父亲所在的集体户下。从此,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子弟,并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军人档案。

郁楚雄郁楚雄优质答主

第一代移民指1933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来到南泥湾或陕北甘宁边区,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老红军,他们是垦区的第一代移民。当时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响应党中央及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号召,从1942年开始进入南泥湾垦区开荒种地,1943年至1944年到达鼎盛时期,其中,南泥湾垦区人口最多时达4万多。

第二代移民指1949年至1954年来到南泥湾农场参加建设、生活和工作的第一代三五九旅老战士的子女,以及军垦战士的家属。他们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后随父母来到南泥湾农场的。如第二代移民王玉梅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父母来到南泥湾农场,一直在南泥湾垦区工作和生活,她是全国劳动模范王秀清的女儿。王玉梅同志今年72岁了,仍然长期生活在南泥湾农场,并将自己的子女也安置在农场工作和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南泥湾居民。

第三代移民指1955年至1964年来到南泥湾农场生活的第二代移民的子女及其它从外地来到南泥湾农场工作的职工,他们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青年。1964年以后来到南泥湾农场或甘泉农场工作的职工都属于外来移民,不能计算在三五九旅移民后裔回迁中安置人口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