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几月份?
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的决赛定在每年的12月,决赛之前有省预赛、全国初赛。
省预赛时间一般为7月份,全国初赛时间一般为9月份,决赛时间在次年12月份(2018年初赛和决赛均是在9月)。
竞赛的题目是比较难的,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以前数竞选手一般要先经历一年甚至是几年的时间不断地学习磨练,才有希望在最终的决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好的名次。
但是自2018年开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竞赛改革文件,要求从小学至高中建立学科竞赛体系,将学科竞赛活动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竞赛辅导班”全面取消。“省一”奖项不再作为高校保送生和自主生名额的评选依据。2019年起,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4个学科的国家专项计划自主招生,改用高考分数固定排名的方式认定。部分省市在中考特招、指标到校等招生时将学科特长纳入统一考核,不以学科竞赛成绩直接加分录取。
政策出台以后对竞赛的影响
自2018年政策改革实施以来,进入数学国家集训队的学员大幅减少,2019年的国家集训队只有26人,2020年也只有30人,而之前的历史最高纪录是2015年的91人。从国集选手来对比,昔日的国集选手基本上在高二(极少数是在高一)就已经完成本科四年的所有课程,然后进行一年左右的科研训练直接保研。
现行的政策改革要求选手需要在高三毕业,以普通高三学生身份参加高考。以2018年赛事情况来看,参加竞赛的选手很多都是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培训,平时仍然要以正常的高中课业为主。这么一来,学科竞赛与高考备考时间难以平衡,很多集训队选手在学习比赛中放弃了很多属于普通高中生应有的正常欢乐时光,如体育、艺术等活动。
很多选手从小便开始接受数学训练,长时间的专注学习,确实有可能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体现出较高的天赋,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爱好相对较少、视野相对较小,性格相对内向,或者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进入高中后可能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竞赛与高考之间的权衡
政策改革的要求与现有的竞赛模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缓解现状。有的学校仍然按照之前的老办法,组织独立的竞赛班或者是竞赛团队,进行正常的时间表之外的课程培训。还有一些学校取消了原有的竞赛辅导班,但是在高考复习正常进行的过程中,为在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的选手,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试题以及必要的指导。
那么,政策改革后,应该如何来选择和进行学科竞赛?
从2011年到2017年这6年中,全国有288人获得全国数学竞赛国家一等奖,其中江苏有31人,上海19人,北京18人,湖北14人。从2011年到2018年,全国获得数学竞赛省一等奖的人数达到10954人,那么这些学生在高考中有什么变化?根据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官网公布的参赛学生高中毕业院校及所在省市统计,共有312人获得CMO一等奖,其中北京大学110人,清华大学92人。其余110人分布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全国数学竞赛获奖选手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重点中小学,只有极少数非重点中学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特长选拔等方式进入重点中学。所以建议一般的中学如果没有成熟的竞赛培养体系,尽量不要耗费精力去进行无意义的模仿,这样只会错失高考的机会!
如果非重点中学想进行学科竞赛培养,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做到“请进来,走出去”,即通过学校之间互动、与学校以外的专家和老师交流等方式,打造稳定、高效的竞赛导师团队,并根据参赛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培训计划,这样,才能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