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最早是几年制?
1950年8月20日,高教部制订了《关于改革大学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的初步意见》。 文件要求,各高等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准备”,“以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一些院校对原有专业进行了调整,新的专业开始设立。例如,北京大学设立了冶金工业化学专门化(本科4年)和冶金机械专门化(本科5年)两个新的专业;清华大学新增了无线电电子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系,并设立了微波通讯电子学、电光源与照明两个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了热加工(锻压、铸造、焊接)专业等。
除了专业设立之外,很多院校也根据当前急需的人才类型调整了招生计划,如增加了医学院校的招生计划,以培养医学人才。同时,也有一些高校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创办了新的院系。 1953年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后,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地设置专科和中专层次的专业。这一年,不少学校新办了三年制中专专业和一年制预科班,招收复员军人和转业军官,实行免费培养。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银行会计和财政贸易中专班;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设立了一年制拖拉机动力机械和中英合作的一年制农机维修两个预科班,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学历的复员军人;哈尔滨工程专科学校设立了三年制潜艇制造及操纵、造船基础、电机电器制造、精密仪器、电机拖动等专业。
在1953-1957年的学制改革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新生数量大大增加。 1958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长。这一年,全国共有6万多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比1957年增长了56%。不过,由于扩招,教育质量也无法保障。 “十年浩劫”开始后,高校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冲击。1966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明确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
虽然此后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加强教学工作,但受政治运动影响,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不少大学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接受再教育。一些院校甚至被迫停办。 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开始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