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香港中文大学?
因为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是「惟忠惟孝」,而「中」的意思就是「忠诚」、「中庸」和「中间人」。 「忠」是对国家的责任;「孝」则是尊敬父母师长。 在港中大,有两间书院是以「忠」和「孝」来命名的,分别是成德书院(The Cheng & Tung Academic College)及崇基学院(The Chung Kai College)。 「忠」、「孝」原自《礼记》的〈檀弓〉篇,全文是: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邦,服其二丧,如之何?」「达乎礼之所去。」曰:「往葬矣。返,犹复服也。」
子夏又问:「居父母之邦,不能服丧,行否?」「达乎礼之所去。」子夏闻言,不禁感慨万千地说:
「予一以贯之,未能至也有司尸德,我独何为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一个人如果远离故乡,为远行之父母服丧,就该按照礼仪规定,等到送葬之日,再穿孝服。但是如果是住在故土,就不能按远行的标准服丧了。因为这时父母虽死,然乡里亲友仍在,每日的生活仍可照常进行,只不过多了一项义务,即在每年两个重要节期,即春秋两季的坟祭之时,穿上孝服参加拜祭罢了。
至于在其它日子,则不必身着孝服,保持正常生活。 这种「孝」的标准较「忠」稍微宽松一些,但它仍然强调一种责任意识——对于父母,要像朋友一样孝敬、关爱。这种孝道的精神正是香港中文大学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