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应聘英国公司吗?
以一个失败的案例告诉你,没有可能。然后给出一点建议。 前一阵子,我的同事通过猎头,尝试给某公司推荐一位有外企工作经验的HR候选人。该公司位于英国伦敦,世界500强,职位是HR Director。 简历经过筛选通过后,人事经理安排了电话面试,我们事先演练过,效果不错。但是在实际的英文电话面试中,由于面试官英语不够流利,很多问题都没有询问清楚。事后,我们让候选人重新梳理了简历,明确了求职方向(只投HR相关岗位),精心准备了一份长一点的解答。第二天便收到了该公司的面试通知。
本来一切顺利,但是我那同事在后期和面试官沟通时,因为对方英文不好,偶尔还有些语法错误,导致误解频频发生。最终,虽然对方给了offer,但是条件非常苛刻。比如要求无薪休假6个月、全部工资税后18万税前27万人民币左右;或者放弃所有待遇,以游客身份入职,待找到合适的人选后再行辞退。总之,处处设限,难如人意。 同样在英国招聘,为什么这个公司会如此刁难呢?
根据我们的猜测,有可能的原因是:第一,该公司同时招聘多个岗位,所以想拿offer的人不少,因此谈判的筹码比较高;第二,该公司可能是外包岗位,需要和外包公司协商薪酬,他们作为外资企业,可能不太懂得国内的降薪套路,所以只会按照标准来出价。而国内的人力资源公司,一般会给到40%的折扣。所以同样是做hr,有人拿18万,有人却只能拿9万。
那么,同样的海外雇主,同样在海外招聘,为什么有的人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些人却处处碰壁呢? 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简历。同样的岗位,有些人的简历看一眼就能得到反馈,而有的人的简历要看了好几遍还挑三捡四。这就是所谓的匹配问题。
2.面试。同样是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有的能言善道,对答如流;而有的人支支吾吾,结巴半天。这不仅仅是反应快慢的问题,而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展现。
3.情商。同样是一个问题,有的人会顺着问题的本意去解答,而有的人则能够灵活应对,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这就体现了情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