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博士申请几天被拒?
1. 剑桥大学不是一个“放票”的大学,所以不存在说申请的人太多了然后学校就没名额了这种问题(尽管牛津有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申请多少人,有多少Offer,只要你的条件被学校认定为足以拿到学位,那么就可以被录取。当然,如果学校认定你不够条件拿学位的话就会给你发拒信。因此就导致了某些情况出现了——比如明明同一所学校的同学A比同学B的条件要好,但是同学B先拿到了offer而同学A还在waiting list上摇摇晃晃,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所以不能单单从offer的数量就认为这个项目的竞争激烈程度如何,或者认为某个项目容易申请。这完全是两码事儿!
2.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计算offer/rejection rate呢? 因为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呀~而且也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比起那些需要深度分析的东西来说。如果一个项目申请难度高,那么它的offer/rej的比率就会很低,这意味着大部分人的条件跟这个项目是不匹配的;而如果某个项目offer/rej的比率很高,那么就证明这个项目的申请并不是那么的激烈,大家的条件大部分还是符合该项目的要求的。当然啦,这个结论是大概率事件,并不能说明所有的情况。
3. offer/rej比率高的专业是不是就不难申请? 如果单纯从申请难度的角度来讲确实是这样。因为能拿到offer的同学往往具备相似的条件,而条件相似的人群往往会取得相似的分数和排名,从而收到同样的offer。但问题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同学,他们的成绩和背景往往是有差别的,于是会有一些同学虽然成绩和背景够好,但是不一定会拿到offer,而有一些同学虽然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最低标准,但是照样会拿到offer——因为学校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来综合评定是否给offer。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offer/rej比例高的专业确实申请的难度相对较小。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前提——这一般只适用于Mphil和PhD的申请,而不适用于硕士课程的申请哦~因为对于多数phd课程而言,都是申请不到就直接被拒绝,不会给申请者发表见解或补充材料的机会,所以offer/rej比是非常低的……而多数的Mphil和PhD的项目都会给到申请者充分阐述研究计划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之前拒绝了某位同学的申请,在查阅完该同学的研究计划后也有可能会给予offer。不过这种先拒绝再接受的操作方式并不会影响offer/rej比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