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哪些专业就业好?
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国家的需要就是最大的需要。2017年4月,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发展扶贫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加快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体系”;同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加强妇女创业创新教育”“加大对妇女创业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此外还包括各地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三农”政策等,这些政策和文件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林牧渔大类各行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间,我国农产品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品种增速甚至达到两位数,如谷物产量由2013年的1.15亿吨增长到2017年的1.39亿吨,食用菌产量由0.96亿吨增加到1.22亿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2017年是近年来最高的42%。另外,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止2016年12月底,农业类毕业生失业率为1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6%)5.5个百分点。
第三,从区域角度来看。 由于我国的“东富西穷”格局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所以东西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也导致了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在农村人才培养上的需求有所不同。
以涉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范围为例,在西部地区,约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了在西北地区就业,而选择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足10%;而在东部沿海地区,情况则恰恰相反,选择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高达三分之二,选择西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10%。这说明在人才供需方面,区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应该因地制宜地做好农村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上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农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能在读研期间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多发期刊、多参与项目,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同时又能学以致用,那就业肯定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