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高中的?

翟书棋翟书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高中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比较晚,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才有的。 在此之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叫科举取士,从幼儿启蒙开始,一般学二十年左右才能参加考试。考中了叫举人,中个状元、榜眼、探花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考不中的继续准备下科考试。 举人、进士(殿试前三名)及第后会有政府发奖金、发聘书,授予官职,入仕做官。做官之后俸禄丰厚,而且还可以享受免税等优待政策。

所以那时候读书人都以能考中进士为荣。毕竟这是直接包分配的工作。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还有政府发的福利。 到了晚清时期,国势微弱,列强环伺,为了寻求变法图强之策,洋务派首先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新式学堂。这时候出现了“中学”和“西学”的概念。但是当时并未出现所谓的“高中”。 一直到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才开始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体系。

这时候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规定从小学到初中是十年义务教育,高中属于初级高等中学,修业年限为3+3+4,与现在的高中大体一致了。但是在1928年前并没有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扩大资产阶级化,才逐步推行普高。

而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取消小学四年制的等级制,实行六年制义务段,即现在的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高中作为职业高中的概念存在,不是普校的必选项。只有那些没能考上中专、技校的同学才会选择读高中。

直至1977年高考恢复,人才选拔重新市场化以后,上大学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大家不再一味追求读中专、技校,而是有多种选择。于是普高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成为大部分人高中阶段的学习经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