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英国领事馆?
不列颠人到了哪里都会建一个办事处,所以,在中国的英领馆不算多也不算少——从1804年首次开放通商口岸到1950年底,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共同驻节于上海、广州和香港三地,分别设立了总领事馆(London Residences)、副领事馆(Secondary Posts)及领事馆(Consulates)。 除了这三个官方的贸易集散地之外,不列颠人以各种方式在中国留了众多“印记”;有些只是英国驻华外交官的临时办公点,有的则被当地华人资助而得以长期存在。不过,这些非正式的“白厅之家”(Whitehall Outposts)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便都逐渐消失了——只有一件珍品保存了下来,那就是设在圆明园的大不列颠公园模型。
在近代史上,不列颠人在华设立的三个最高级别的机构分别是总领事馆、副领事馆和新设立的总领馆。 第一个是1816年至1950年间设立在广州的英国总领事馆,地址位于今越秀区东湖街东湖新村六巷。这里原是清代两广总督府,1847年被英国人租下作为英领馆馆舍,并一直使用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才迁往他处。
第二个是1843年至1954年间设立在上海的英国副领事馆,地址位于今静安区石门一路石门二路路口。这里曾是清末官员李鸿章的家宅,甲午战争时,李家的花园曾被日军占据改为军用医院,战后又归还李氏后人。
第三个是1985年至今设在长春路的英国总领事馆,这是上世纪中期中英关系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原址为张园,1918年被朱启钤买下的旧宅,1922年由末代皇帝溥仪作为“退位”条件之一赐给英国,建成花园别墅供英国使节居住。1932年伪满皇帝溥仪将别墅借给日本驻天津总领事田中隆吉,成为日伪政权的御用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由外交部派出的第一批使节团于1950年5月抵达北京,开始了新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的良好开端。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外地人员往返不便,因此外交部选择将新使馆设在现有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同时保留部分外宾接待和签证业务,由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