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和中国有什么相似?
匈牙利和我们一样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上世纪80年代之前,匈牙利实行的是和我国一样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57年到1962年,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和重工业发展政策,大量强制移民到哈萨克、巴什基尔等民族的地区进行垦荒和建设,同时要求乌克兰和东德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支援“经济发展”(其实就是军备建设)。当时在苏联的领导下,整个东欧集团都大力投资重工业而忽视农轻工业的发展。
1962年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开始推行“富国”战略,加大军事投入的同时也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但是东西方冷战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直到1989年华约解散,苏东剧变,全球化开始,东西方的差距才逐步缩小。 其次,匈中两国都曾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生育高峰期和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同样,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出生率的居高不下,匈牙利的劳动力人口迅速增加,但相应地,劳动力的供给却远远大于需求。为了缓解这一问题,1973年和1984年,布达佩斯曾先后两次引入外来劳工,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族群。
第三,匈中两国的传统文化都深受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在西方社会看来,中国是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国家,而事实上,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改和合作化的完成,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尽管匈牙利也一直面临经济增长和社会动荡的困境,但由于缺乏像中国这样的彻底的社会变革,它的传统社会中保留了大量的中世纪的痕迹——虽然农村的集体经济也在改革中走向终结,但城市中的单位制社会结构和父权家长式统治却在很长时间内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