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应届生算几年?
临近毕业,近期某招聘网站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2014年和2015年准备出国留学的应往届大学生。结果显示:13.5%的毕业生拿到两份以上job后仍在选择,30.2%的毕业生拿到一份工作后迟迟不肯就业,还有17.3%的毕业生准备继续求学。这让很多着急孩子的家庭看到问题的矛盾点,一面是不肯就业的消极,另一面则是好高骛远的盲目。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与留学生的就业与选择上。
现状:压力让应届生无心毕业
学校是象牙塔,但是,作为精英教育的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却最大的不相同在于: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往往是付出最高的成本,却接受的是最精英的教育。
而国外教育是遵循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律,教育支出的比例不会很大,孩子往往更容易走进校园,接受系统的早期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从幼儿阶段就已经开始了竞争,家长的攀比、家长的期望、家长的焦虑造成了原本应该快乐成长的孩子过早的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中国的精英教育就像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家长给孩子所有的教育支出、家庭背景、社会关系都汇聚在一点——高考,而家长的期望往往又寄托在12年教育之后的“出路”上。所以,本科甚至硕士的学历只是起点,出路才能看到真正的未来。这样的教育和国外尊重孩子天性、培养兴趣的教育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心理残疾”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期望值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孩子,从小家长对他的期望就极高的要求,家长甚至提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在孩子8个月都会说话后,家长就给孩子开始了外语早期教育——学习英语。当然,一切都是以超高标准来进行的。
在这样“变态”的早期教育中,孩子虽然学会了英语,但是,语言天分普通的孩子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开始对英语产生了厌恶,这在后来孩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习英语,甚至出现了偏科,严重的时候英语课成绩都是不合格的,一直到小学毕业,孩子的英语都始终处于很差的状态。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或者基础教育的道路中,我们不提倡过分的超前教育和拔苗助长的教育,让孩子自然成长更为关键。过度的压力只能造成孩子的“心理残疾”,而这样的心理阴影或许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后记:人生的路很长了,何必要在花季选择早早辍学走上社会呢?留学生的“高傲”自大更需要改善,无论本科硕士还是博士,人生的路都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