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是怎么移民外国的?
现在移民海外,大部分都会想到通过办理移民签证的方式来实现。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政治、外交等原因被迫出国外,还有不少人是出于“移民”的目的而出走他国——他们甚至不是作为难民或移民者,而是作为“游客”,在异国他乡定居并成为当地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人主要来自清末民初时期(1840年-1911年)的新兴中产阶层。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城市工商业者——他们多数拥有一定资产,在工厂、银行或商业部门担任职务,同时也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开始向往西方人的生活——自由、平等、独立和追求幸福,并且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将来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
于是,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开始做出移民的决定——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创建一个新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然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再加上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很难独自完成移民的过程以及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大多先前往一个邻近的国家,比如香港或者日本,在当地居留一段时间之后,再赴欧洲或北美大陆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人的行为在本质上已经与现在的人群没有区别了——他们都是为了追寻更美好、更美好的生活,才背井离乡、走出国门。只不过因为他们生活在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以没有选择权,只能作“移民”处理。 你知道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留学生特别少吗?
移民这个词在古代称为“流寓”,指的是迁徙外国。中国古代移民外国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逃亡到外国。古代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一部分人不愿意为了别人(皇帝)生存,选择逃亡到其他异国他乡,在古代叫做“流寓”。比如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大量的中原人为了躲避战火逃到越南(当时越南是百越部落的居住地,不属于中国),导致现在越南有很多人与我们中国人长得很像,而且越南文也和中文非常相似。另外就是清朝的时候,一部分汉人去日本移民,他们就是现在日本的“清国留学生”鼻祖。
2、驻守到外国。(多指军人)古代中原王朝幅员辽阔,为了巩固国家统治,需要派一部分军人常年把守边疆(在当时中原人的地域观中,边疆就是外国),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征伐南疆(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现在的云南大半中国湖南广东广西,都属于外国,就是南蛮之地),就派一部分中原农民去驻守,有一部分军人就携家眷在南蛮之地生活繁衍,比如三国时期的孟获,就是秦朝时期南下军人与当地土著通婚的后代,他不姓汉姓,仍然沿用“孟获”这种百越语名字就可看出。
3、被放逐到外国。古代统治黑暗、专制集权非常强大的时候,常常把一部分持不同政见者流放外国(当时称为“流寓”),比如白居易就被流放“潮洲”;柳宗元就被流放到“柳州”;苏东坡也先后被流放到“惠州”和“儋州”。(这三个州在当时的中原人,也就是以“河南山东山西”为中原人的观念中,都属于外国,是南蛮之地)。